close

愛爾蘭的歷史很複雜,大略可以從凱爾特人(很多歐洲國家起源的祖先)及伊比利人開始,

直到四世紀受天主教化後,歷經維京人及諾曼人的入侵,

殺殺戮戮的紛擾視乎始終環繞在這三個台灣大小的青青之島上,

愛爾蘭語是英愛衝突之始,在十五世紀末,英格蘭奠定在愛爾蘭的完全主導地位後,

宗教衝突(天主教及新教)延伸到政治碰撞,註定就是一場悲情史歌,

我想愛爾蘭人並不怕流血,只怕撒手後沒有一個可安息的所在,

今天要介紹在都柏林菲利河岸北區的 Glasnevin Cemetery,

漫步其中,靜靜感受百年墓園情,千年愛爾蘭心。

20160927_081929.jpg   

十五世紀後雖然天主教人數在愛爾蘭是多數,但政治權力始終把持在新教徒手上,

天主教徒難有機會有一塊土方可以安息,

直到Daniel O'Connell帶領群眾以請願方式得到法律效力讓天主教徒可以安葬才漸漸平息,

在1832年2月21日Michael Carey的下葬在現今公墓南端起,Glasnevin Cemetery就是藩籬漸疏的象徵。

20160927_081953.jpg         

當我一個踏步進入墓園時,肅然之氣息清輕輕迎來,

倒不是那陰陰之風,而是歷史的沉重居然可以在冷清的早晨如此靜悄悄,

墓園北端是二十世紀八零年代至今已過世的歸宿區,

愛爾蘭人很有創意,用一座小長椅代表一位小天使,

又用一座斜石板左右堆積成另一不同形式的墓區。

20160927_073922.jp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20160927_074737.jpg

20160927_074747.jpg  

Sadly missed along ;ife's way, Quietly remebred every day.

The tears in our wyes we can wipe away, The ache in our heart will always stay.

這是兩句對小女孩及母親的思念句,簡單卻將沉沉的想思鑲在石碑上。

很喜歡簡單的鮮花靜靜擺在不大的空間內,樸素卻有意義深厚。

20160927_080501.jp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從墓園的前區進入西區就是紀念愛爾蘭獨立戰爭,內戰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傷亡者之區,

不同ˋ於北區是以小樹襯托,這區的蜿蜒路上盡是厚粗又結實的大樹陪伴,

這裡的墓碑大多華麗及大挺,好似歷史將左腳用力踏上似的。

妳如果靜靜看,愛爾蘭的現代史就刻在碑上不同的名字上。

20160927_080442.jp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20160927_081509.jp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

   從西區跑到南區,就是二十世紀二零年代到八零年代一般民眾所葬之區,

  那時的墓園管理並沒有很完善, 墓碑與墓碑間少有間隙,

  一區與一區之間的小路也是雜草竄竄,

  走在其中,我有種回到波蘭奧斯威辛小鎮的錯覺,

  那種好像群群石碑將妳打入歷史大海的迷幻之感 。

20160927_080831.jpg

20160927_080851.jpg    

 

鴿子及烏鴉穿梭在各區間的聖母雕像上,飛遊不同的樹梢間,

也許它們就是另一世界的郵差,也許對親人的思念就是它們在傳送的,

墓碑的種類很多,但或多或少都有聖母的雕像在其中,

不同表情及姿勢的聖母,就一定有不一樣的慰藉給已給予。

20160927_081536.jpg

20160927_081543.jpg

20160927_081603.jpg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回想小時自己對台灣的墓園是驚怕萬分而不敢久留,

但卻對這遠方的墓園流連忘返,

除了心智的成熟外,不就是漸漸對生與死的界線給看淡,

當生與死都是歷史的必要因素及流動的原頭時,

墓園就好像是妳家後花園一樣的親切,

百年的墓園情及千年的愛爾蘭情不也是這樣嗎?

20160927_074145.jpg

ˋ

 

 

 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HACK 的頭像
    SHACK

    隨時隨地都在旅行https://betapanel.pixnet.cc/#/

    SHA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